2007年10月22日

文章分享 - 火車上偶遇

記得有一次去天祥寶塔禪寺參加法會,寶塔禪寺的住持法師說過「修行學佛不是只有在精舍身、口、意清淨、在精舍有慈悲心就好,而是要落實在生活中,不能在精舍是菩薩,回家卻變成修羅」。

後來有一次我在跟同修討論「慈悲心」時,她曾說「我總要求她對其他人要有慈悲心,可是我自己卻對精舍某位師兄沒有慈悲心,反而因一點小事跟她吵架,讓那位師兄起了退心」,同修的話讓我無言。我當時的作為的確是不應該,不僅傷害了那位師兄,也做了不好的示範。

很感恩同修的一番話點醒了我,
師父常說「佛法在世間、不離世間覺、離世覓菩提、恰如尋兔角」。不過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件事,而因此做錯了許多事而不自知。

以下這篇文章個人覺得頗值得我們學習,學習在日常生活上也要用功修行,學習用智慧來化解問題、隨緣度化,與大家分享之。


傳力




本文轉載自慈濟月刊第490期

◎撰文‧陳美羿 插畫‧潘勁瑞
上了火車,依號碼找到座位坐下來。不久,鄰座來了一位男士。

「請問你是慈濟委員嗎?」坐了一會兒,男士開口問我。
我答「是」,一邊奇怪他怎麼看出來的,因為我穿的是便服。
「我可以請教你一個問題嗎?」

我點點頭,等他發問。
「是不是每位慈濟委員都那麼好?」男士說:「每位委員的品德,都值得作社會表率嗎?」
我覺得他話中有話,所以問他:「我不明白您的意思,您願意告訴我嗎?」
「我鄰居有位慈濟委員,一天到晚說是去探訪個案,去幫獨居老人打掃、洗澡;去窮人家送東西、心理輔導,」說著說著,他激動起來:「可是在家裏,對公公婆婆可不是這樣,整天『趴趴走』,對自己的父母親更是『大小聲』。慈濟委員是這樣當的嗎?」
他愈說愈氣憤,最後拋出一句:「你們證嚴法師是這樣教的嗎?」
「他可能太愛做志工了,以致於疏忽了家庭應盡的責任。要改要改。」我強調:「上人都要求委員把家顧好,行有餘力,再出來當志工,服務人群。」
「哼!」他仍然氣呼呼:「在外面輕聲細語,在家氣燄囂張。旗袍很漂亮,人喔!不敢領教……」
我說:「慈濟委員是人,不是佛。人難免都有習氣,我想你我也有別人不喜歡的習氣吧?」
他沒有否認。
「其實慈濟不只是為社會服務而已;最可貴的,是透過參與各項活動和服務,反省自己、改變自己,改掉壞習氣再去影響別人。」
我再問他:「據您的觀察,她進慈濟之後,是愈變愈壞呢?還是愈變愈好?」
他想一想,吐出一口氣說:「是啦!差多啦!」
「您的意思是有進步囉?」我說:「其實人要變好,也需要一點時間,不可能『放下屠刀、立地成佛』。有進步就值得鼓勵、讚歎,那她就會愈變愈好,不是嗎?」
男士表示完全同意,神情也輕鬆起來。接著我談起許多改過向善的慈濟故事……談著談著,宜蘭到了,男士欣然跟我道別,下車去了。
我想,這位「鄰居」,可能就是他「枕頭」邊的「鄰居」吧!

Seja o primeiro a comentar

張貼留言

寂然如浮雲 © 2008. Template by Dicas Blogger.

TOP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