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墨珍寶: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本!
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(以下簡稱景教碑),是這次中台博物館「石墨珍寶」展覽所展出的一個非常特別的拓本,因為景教碑除了呈現書法的藝術之外,碑文中也詳細的記載基督教在唐朝傳入中國後,在中國發展的情形,也是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。
此碑於唐建中二年(781年)2月4日,由波斯傳教士伊斯(Yazdhozid)建立於大秦寺的院中。碑文由波斯傳教士景淨撰刻,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岩書併題額。碑身高197厘米,下有龜座,全高279厘米,碑身上寬92.5厘米,下寬102厘米,正面刻著“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”,上有楷書三十二行,行書六十二字,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。
大陸中央電視台國寶檔案節目曾製作一個專題介紹景教碑,其中詳細說明景教碑由來與其歷史沿革。大家有興趣可以點選以下連結觀賞:
景教在唐太宗時傳入,其所以能獲得唐太宗同意其在中國傳教,根據資料顯示,似有其政治性考量存在。唐太宗時代,絲路是東西文化、物資、經濟交流的重要通道,然邊境戰亂不斷勢必影響絲路的暢通。而將景教傳入中國的阿羅本,當時在西域深耕多年,有很好得聲望。因此,給予景教禮遇,有助於絲路的暢通。
而唐武宗滅佛時,何以一併將景教滅了。師父曾開示,此乃因為景教在中國傳教時,為便於傳教,入境隨俗,採用了許多佛教的作法與用語,例如剃頭、著僧服,名字前面也冠僧字,例如景教背上即記載「大秦寺僧景淨述」。而其教堂,亦稱寺。最後,或許因此使唐武宗誤認其與佛教同,而於滅佛時一併滅掉景教。
師父開示,菩薩要向五明處學,以普渡種種眾生。然而,這些畢竟是方便法門,最終仍要回歸實相。若僅著重方便,則偏離實相、知見謬誤,容易失其本。所以,佛教在中國流傳期間,雖有一段「格義佛教」夾雜引用儒道思想的年代,但在佛法在中國落地生根後,祖師大德仍要把觀念拉回佛法的根本。一如大和尚開示時,雖常引用儒家思想,但仍強調以佛法角度則要要在上一層,就是要契入實相。
以上是摘要師兄提供之筆記,與大家分享,願對大家有所助益!
張貼留言